一石激起千层浪。
最近,0公里二手车一度霸榜汽车圈热搜关键字。
今年5月,长城汽车CEO魏建军在同意采访时揭秘行业内幕,初次让“0公里二手车”这个行业潜规则浮出水面。
7月下旬,路透社报道,哪吒在国外市场借助该规则漏洞伪造销售量,具体数字甚至达到6万辆。
而频繁的揭秘率之下,“动作”来了。据媒体报料称,工信部正在拟定一项政策,限制新车登记后的6个月内,禁止流通。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方法,譬如企业内部追责,唯一编码规范等,来制止所谓的“0公里二手车”。
打量之下,“0公里”与“二手车”,本是矛盾的两个词,缘何能组合在一块。
然而,市场之上存在即“合理”。在业内看来,在价格战和市场供需失衡下,从新车变身的“0公里二手车”正成主机厂和车商应付库存重压和销售量目的重压的“泄洪口”。
第一,“0公里二手车”可以粉饰销售量。对车企而言,操作一番后可以让“卖不出去”的库存车,转化为“已售车型”,让销售量明显提高,乃至让财报数据愈加漂亮;
同时,销售量还直接与地方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挂钩,销售量越高,地方补贴越多;除此之外,新车以“二手”的形式出海,能避开部分关税,从而让车企达成利益的最大化。
事实上,这种现象在车圈由来已久。根据约定俗成的规定,所谓“0公里二手车”,是指正常完成了汽车上牌手续,名义上是二手车,但实质行驶里程极低甚至为零的新车。主要来源包含汽车制造商需清库存的老款车型、商家为谋求销售推广账户返点提前上牌的“冲量车”,与少部分运损车、展车、试开车和顾客临退车等。
有数据称,2024年,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里,刚上牌不到3个月、里程不足50公里的“准新车”,占比高达12.7%;其中新能源车占了60%以上。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王萌也曾预测,今年零公里二手车可能达到百万台的体量。
从表面来看,“0公里二手车”可以达成主机厂化库存、商家增营业额、二手车经销商降风险等“多赢”局面,传递到最后端,用户也可以花二手车的价格买到新车,魅惑确实不小。
但看上去一片兴盛的背后却隐藏危机:其愈演愈烈之风正在摧毁车市的底层逻辑。
价格体系首当其冲:比如,某新能源车型原价16万元,零公里二手车价格仅8.58万元,比4S店价格低40%。这种“新车二手化”现象也引发传统商家跟进降价,2025年燃油车终端打折常见达30%,致使了部分企业需要“殊死一搏”。
同时,不真实销售量的兴盛数据,不只误导了投资者和市场,还可能致使政府在拟定政策时出现误判,导致行业资源配置的扭曲,哪吒汽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更隐蔽的是,部分车企借助国家和地方置换补贴政策,通过置换套取补贴,再以二手车名义底价转售,违背了政策拟定之初的原意。
而除去流向国内市场外,“0公里二手车”在此之前还大量量流向国外。不只搅乱车企出海步伐,并且不少途径出口的汽车未做当地适应性测试,市场投诉率激增30%,有损中国品牌形象。
除此之外,值得一提的是,从终端市场看,用户也会遭遇“得不偿失”的结局。
大家都知道,早期在燃油汽车市场场,假如不在乎库存时间的话,“0公里二手车”其实跟新车没太大不同。但在新能源范围,却存在非常大风险。第一要消化首任用户的权益,由于和传统能源的汽车相比,新能源车对首任用户身份敏锐。
据扉旅汽车获悉,现在多数新能源品牌将终身三电质保、免费OTA升级等服务与首任用户绑定,一旦汽车过户,有关权益自动终止。部分厂家甚至在买车合同中明确写明:“所有权变更即视为质保终止”。而新能源车型,一旦核心部件出现问题,用户也会面临高额的修理成本。
但好在,面对0公里二手车这种不好的角逐方法,监管部门开始亮剑。
有消息称2025年5月,商务部率先行动,召集行业机构及车企召开闭门会议,明确需要“强化全步骤监管,打造信用评价体系”。工信部拟协同有关部门规范整治零公里二手车现象,从源头进行规范管理。车企也在同步发力,比亚迪、奇瑞等车企则启动商家违规上牌追责机制。
不过,“0公里二手车”现象的出现,本质上反映了市场供大于求的近况,汽车产能足够多,同时买车的需要有上限,造出来太多的车,只能想尽方法走入新市场。因此,重拳之下,车企也得回归造车初心,凭着过硬的核心技术夯实地位,不再盯着“易破碎”的兴盛数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