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觉醒来,又被工信部的一项所谓“新规”吓了一跳!
有媒体报道称,工信部拟颁布新规,禁止新车落地后半年内过户。我四处探寻这消息的源头,却一直未果。然而,因为传播者海量,很多人开始信以为真。但从商业逻辑来看,这所谓的“新规”,大概率是个谣言。
与这“新规”捆绑在一块的,是两条新闻。
一是二手车交易市场涌现很多小米YU7的“黄牛车”,声称加价一万到两万即可立即提车;二是长城汽车CEO魏建军曾提及的“零公里二手车”,指出很多车企为伪造销售量,将新车直接卖给二手车经销商。
假如说这个“新规”旨在解决“黄牛车”问题,可能还有的成效,毕竟半年后这种热卖车的溢价自然会消失。
但“黄牛车”现象真的需要工信部颁布“新规”来禁止吗?且不说商业社会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,单就“黄牛车”这种现象本身极为罕见。可能一年下来,也没几款车能热门到顾客要在二手车交易市场加价插队,更多新车落地后,价格直接“对半砍”。
若这“新规”是为知道决“零公里二手车”,恐怕也是徒劳,治标不治本。由于只须有利可图,不要说压半年,即使压一年,仍会有人做这种“零公里二手车”,不过是主机厂多让利,二手车经销商少赚点罢了。
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核心问题,根本不在需要端,而在供给端,说白了就是产能过剩。
车生产出来了,却卖不出去,如何解决?只有两条路:一是降价营销,二是减产停工。无论前者还是后者,对企业都是巨大伤害。前者损害品牌形象,长期营销终将崩盘;后者直接导致本钱损失,当然也会让品牌形象受损。
于是,折中方法就是“零公里二手车”,上牌后再优惠卖给二手车经销商,既美化销售量,也一定量上缓解产能过剩,且整个过程暗箱操作,若非业内人士报料,恐怕无人发现,但就是会增加车市的内耗,让价格战愈加激烈。
“零公里二手车”的核心问题,在于汽车行业的产能紧急过剩。
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24年全年,汽车制造业产能借助率为72.2%,较上年降低2.4%,略低于规模以上工业75.0%的借助率。今年二季度,汽车制造业产能借助率进一步降至71.3%,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水平相比,相差2.7个百分点。
汽车制造业产能借助率不高,直接挤压了行业收益空间,毕竟厂房每分每秒都在产生成本——设施折旧、地租、人工……
今年1-5月,汽车行业收入虽达4.1万亿,同比增长7%,但本钱增加8%,收益下滑11.9%,行业利率仅4.3%。
对比其他制造业收益增长势头,便知汽车行业处境艰难:智能消费设施制造、其他家用电力器具制造、家用厨房电器具制造等行业1-5月收益分别增长101.5%、31.2%、20.7%。
诡异的是,尽管大家一直强调汽车行业产能过剩,产能却持续增加。
高盛在6月1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,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预计达250万辆,虽较2023年的550万辆和2024年的320万辆略有降低,增速也放暖了,但整体产能还是在扩充当中。
这意味着,国内汽车行业产能问题,不在于过剩,而在于结构不平衡。
第一个不平衡是主机厂大力进步电车时,未能坚定淘汰油车产能。
前不久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平台上,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直言,现有燃油车产能至少3000万辆,而电车已建成产能2000多万辆却是全新的。在此消彼长中,电车转型仅消耗了油车两三百万产能。
第二个不平衡是过去的强势品牌在新能源冲击下渐渐弱势,特别是合资品牌。
新能源冲击下,很多合资品牌措手不及,上汽通用五菱、一汽大众、上汽大众、东风日产等合资车企,产能借助率不到一半,甚至几家已跌至“2”字头。紧急产能过剩迫使他们降价营销,成为行业最大不确定原因。
因此,要根本解决“零公里二手车”这种内耗问题,需要从“去产能”入手,该收回土地就要收回,该重新分配的资源就要重新分配。没断臂重生的勇气,仅靠“新车落地不能过户”的小打小闹,没办法拯救目前汽车行业。
我坚信工信部不至于这样糊涂,以至于对此一无所知,因此这非常可能只不过一则不实传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