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品丨虎嗅汽车组
作者丨肖漫
头图丨视觉中国
从去年《台州宣言》发布后,吉利一直在调整集团内部研发和组织构造,以期将资源和组织化零为整提升效率。智驾是整个吉利集团调整的重中之重。
最近,吉利汽车在智能驾驶研发上又有“大动作”——将旗下多个智驾团队全方位整理,并打包注入新成立的千里智驾公司。
这举措背后,既有吉利谋求降本增效的深层意图,也面临着技术能力整理及协同落地的重重挑战。吉利此番策略调整,意味着什么?能否真的提高自己智驾实力?还是另有隐忧?
本期智驾雷达VOL.3,将聚焦于吉利智驾整理动作的意图和挑战。
吉利智驾团队整理进千里智驾
多个消息源显示,吉利正在推进智驾团队的大整理,将极氪智驾团队、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、smart智驾团队整理进千里智驾。
千里智驾是由旷视旗下自动驾驶公司迈驰智行、吉利控股旗下浙江吉润汽车公司、宁波路特斯机器人公司、重庆产业资金一同持股的公司,于今年6月成立。在整理吉利智驾团队之前,迈驰智行的团队已率先装进千里智驾,待整理完成,千里智驾团队将达到约3000人规模。
千里智驾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是王军,据了解,整理之后,王军将兼任CEO,陈奇担任联席CEO。
据一位投资人透露,早在今年4月便有传说,吉利有意将智驾研发团队剥离,核心目的在于以智驾有关资产置换千里智驾的30%股权。
这一意图在3月签署的《车BU投资框架协议》中亦有体现——在增资前,吉利及有关持股方向千里智驾注入研发技术、数据、团队等核心资源,并提供有关业务支持,增资后吉利将持有千里智驾30%股份。
8 月 5 日,吉利控股表示有关品牌与策略仍在商讨细化阶段。
吉利为什么把智驾研发交给外人?
一位业内人士向虎嗅汽车表示,一旦整理完成,基本宣告吉利舍弃了智驾自研。从千里智驾的股权不难看出,吉利对千里智驾的投资是产业投资,双方更接近于主机厂和提供商的方法。吉利的意图非常明显,即通过整理,剥离大开销项目。
在《台州宣言》引导下,吉利今年已进行了多个智驾整理动作。今年2月,通过吉利和极氪的整理,领克全方位接入借用极氪的浩瀚智驾系统。
3月,吉利将旗下多品牌的智驾策略将统一为“千里浩瀚”。此次通过将体系内多个团队打包整理,进一步深化了策略整理要义。
原来,吉利体系下有多个智驾研发团队,包含吉利研究院智驾中心、极氪自研的浩瀚智驾团队、路特斯智驾团队、亿伽通和福瑞泰克。团队各自为战,极氪与领克曾出现各自组建2000人团队重复开发智驾系统的状况,资源浪费紧急。
只是极氪品牌一年的研发成本接近百亿元,尽管极氪已经达成了策略量产,但极氪的高负债率很难支撑高研发投入,2024年极氪净亏损达到8.93亿USD,资产负债率攀升至131%。在策略整理背景下,极氪被吉利汽车私有化,极氪智驾团队也因此被剥离。
另一边,吉利研究院近年来更是多次被指效率低下,多达上千人的研发团队很难撑起吉利汽车的智驾店面。一位接近吉利的人士曾告诉虎嗅汽车,吉利银河E8的智驾策略由吉利研究院做,但近年3月中期改款的银河E8上市时,吉利研究院未能如期随车出货银河E8的智驾功能。
整理之后,1+12?
1+12?
从面上看,吉利此次整理让吉利的智驾回归一个团队,并有了王军、印奇等大神加持,团队重新出发。但从团队构成来看,现在也仅有陈奇主导的极氪浩瀚智驾和王军曾带领的华为车BU团队有过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的出货经验,其他团队的战斗力尚且存疑。团队整理,人数上是1+1=2,但能力能否1+12,还要等智驾能力上车后的表现。
多路线博弈
吉利千里浩瀚系统涵盖 H1/H3/H5/H7/H9 五个等级,背后是基于亿咖通、地平线征途6、OrinY、单/双OrinX、单/双Thor等多个硬件策略,原来由极氪浩瀚智驾团队主导开发的双OrinX和Thor平台的策略,迈驰智行或或有所重合,据了解迈驰智行可能负责基于单/双Thor平台开发高阶智驾策略。
所谓整理,包含多个技术团队、多个硬件平台、多车型适配……这类问题叠加在一块,千里智驾怎么样选择技术路线与构造,还需进一步明晰。
图为王军入职千里科技后规划的智驾路线图
千里智驾是不是可以托举吉利智驾的将来?
从长远看,吉利这轮整理无疑是对过往“大部头研发、低产出”顽疾的一次务实回话。通过引入协作外部资本、加大团队融合,有望提高本钱效率、迅速聚合技术资源。
但在汽车行业全方位自研自动化的大潮下,吉利此举也被视为一种冒险——自主掌控力和将来革新能力会不会受限?
虎嗅汽车点评
吉利推进智驾团队整理至千里智驾,无疑是在自动化角逐愈发激烈的当下,对自己研发资源和本钱结构的大手笔优化。
面对智能汽车研发高投入、低产出,与集团内部资源分散的现实,吉利选择以外部独立公司模式集中力量,意在提高研发效率,借用行业高手“外脑”为自己智驾补足弱点。
但这类型似“外包”式的分工模式,与全球车企自动化趋势日益强调核心技术自研略有背离。长期来看,吉利对技术主动权的掌控或将变得愈加依靠外部合作,对将来高阶智驾策略的持续革新也提出更多挑战。
整体来看,吉利选择了一条更务实、更聚焦商业效益的路,但这条路是不是足够稳健、能否在行业自动化竞赛中真的占据优势,还需要继续察看后续技术落地和市场反馈。